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长风破浪潮头立
·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
·古城新韵 和美揭阳
·传承:300多年槌声…
·春节将至年味浓 “蛇…
·从学术“领头雁”到医…
·弘扬廉洁文化 涵养…
·警民携手同心共筑平安…
·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
·探究历史建筑活化新路…
·汲取校史力量 践行…
·今日大寒
·我市举行“老区精神教…
·梅花竞绽放 游客闻…
·尊“五老” 献爱心
·为民服务践初心 平凡…
·微话题
·促银发经济发展,各地…
·总台春晚将首次进行视…
·张灯结彩迎新年
·启动“清朗·2025…
·TikTok停止在美…
·浅谈如何提高英语阅读…
·初中班主任应对学生网…
·四款车型适合春节长途…
·工信部加强新能源汽车…
·新车看台
·利用谐音化俗为雅的地…
·创新供给,更好满足人…
·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
·从《苹果香》到二○二…
·致知至悟,人生如茶
·粤港文化精髓的深情诠…
·最是烟火抚乡情
·【新书荐读】
·见证华侨桑梓情深
·堂衣若扣孔子门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侨成学校永久纪念碑:
见证华侨桑梓情深

时间:2025/1/20

 

侨成学校局部。

侨成学校全景(摄于2016年)。

  勒于1926年的侨成学校永久纪念碑。

  □记者 蔡幼芳  通讯员 叶记恩 文/摄

  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是揭阳知名侨乡,也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的故乡。据统计,该村旅外华侨约4300人,侨眷约4100人。

  新寮村有一座典型南洋风格的百年建筑,当地人称为“番仔楼”。“番仔楼”长达50多米,阳台上的宝瓶栏杆,罗马风格的立柱,拱劵上刻满了精致的花纹,端庄秀美。在“番仔楼”东侧,有一通“侨成学校永久纪念碑”,勒于“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记录了旅居今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侨捐资建设侨成学校的芳名,由黄子仁勒石。“番仔楼”,也就是该村侨成学校。

  学校是教育的载体,关系着知识的传播与民众素质的提高,也关乎国家未来。因此,教育事业成为华侨捐助家乡公益事业的重点。早期不少侨亲因为家庭贫困,年少便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受教育的机会较少,在海外的奋斗经历更是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不及人,以致被人轻视,因而相信教育一发达,即可提高地位”。因此,“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教育在华侨的心中被赋予特别的意义,他们试图通过振兴教育来实现国富民强。“侨成学校永久纪念碑”的存在,恰恰印证了近代华侨对家乡教育的重视和期盼,见证了新寮村华侨对桑梓的深情。

  据侨史专家欧俊勇博士对“侨成学校永久纪念碑”的释读,本次捐助活动的组织者黄子仁为该村旅泰侨胞。在黄子仁运作下,暹罗、      叻(新加坡)、槟榔屿、万里洞的华侨纷纷捐资助学。该碑刻捐款人包括黄姓48人,张姓9人,许姓1人,吴姓1人,此外还有维新善堂捐款的记录。最高捐款记录为张尚赏二千元,捐款最低为黄德安二元。从该碑捐助姓氏看,捐款华侨应该是新寮村的侨胞。新寮村黄氏万历年间从饶平汤尾村迁入,张氏稍后一年亦从饶平迁来,二姓在新寮姓氏中居前,与碑刻姓氏统计大致相同。许、吴姓氏族人也参与本次活动,而维新善堂的捐款记录则说明本地机构也参与其中。

  华侨身在海外,却心系家乡的发展,他们一代接一代发扬爱国爱乡优良传统,事业有成后,慷慨解囊,捐资兴办家乡公益事业,支持家乡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新寮村华侨赓续捐资助学的优良传统,侨成学校建成之后,侨胞许宜辉带领旅泰许氏家族兴建东寮振东学校、振东华侨学校和浮山华侨学校等。

  “番仔楼”交融着侨史文化与红色文化,见证过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1927 年南昌起义后,周恩来领导的起义军南下潮汕,在揭阳玉湖汾水村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了三天三夜的激战,其间牺牲 2000 多人,伤员很多。新寮村人腾出了这所由华侨捐资建成作学校用的“番仔楼”作为临时医院,冒着生命危险照顾伤员,埋葬牺牲的战士,并顶着枪林弹雨,为起义军运送各种物资,在潮汕人民革命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