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素龙
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春节,是我国内涵深厚、内容丰富、参与人数众多、影响广泛的传统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时段,人们通过各种文化习俗,表达吉祥、和谐与美满的美好寓意。在潮汕各地的春节文化中,“儿童的角色”这一元素十分有趣,充满文趣,确保了他们既能尽情享受节日的欢愉,又能在其中获得良好的教育与呵护。
教育儿童细无声
在潮汕地区,庆祝春节时,有许多针对儿童的教育性民俗活动。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后,有件重要的事就是祭拜祖宗(俗称“拜老公”)。祭祖时,需要把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接着焚香祷祝,请祖宗享用祭品。这时,父母会让孩子们也跪下祭拜,这其实是在教导他们要继承“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拜完祖宗,就要吃团年饭了。父母会要求孩子先请长辈入席,等长辈坐好后,自己才能开始用餐,其意在于教育后辈在日常中要懂得尊重长辈。
春节期间,家长们经常告诫自家的孩子,无论是遇到家族中的长辈,还是邻近的乡亲,抑或是无论年龄大小的男女,都应主动上前问好,并送上诸如“新正如意”“恭喜发财”“岁岁平安”“万事胜意”等美好的祝福语。在此期间,儿童们被严禁说脏话、辱骂他人或发生争斗。这些温馨的祝福,在不知不觉中向儿童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信息:为人处世,应当充满情感与道义,讲究礼貌,且要懂得感恩与回报。
过年时,走亲访友或是他人到家里拜年是惯例,家长们则会借机教导孩子学习各种礼仪。比如,如何祝福别人,到别人家做客时要有礼貌,家里来客人时要热情招待。客人离开时,要送到门口道别,并邀请他们下次再来。在这种年复一年的熏陶和实践中,孩子们自然能逐渐熟悉这些礼仪,并愿意身体力行。也正是通过这种直观、反复的教育方式,潮汕春节文化的精髓得以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传承下来。
呵护儿童成共识
每到过年时,家中的长辈总会精心挑选新衣裳、新鞋子等服饰赠予儿童,寄予他们新年能有新气象,健康快乐成长。
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即便孩子们偶有过失,父母往往选择宽容以待,确保他们能欢欢喜喜地度过新春佳节。因为在潮汕人的观念里,如果在这一天责罚孩子,就预示着接下来的一年里都会频繁地训斥孩子,这对孩子而言是不祥之兆,因此大人们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都会竭力克制自己的情绪。
为了彰显对儿童的疼爱,长辈们通常会预先备好压岁钱,并在给予压岁钱的同时,送上充满鼓励和祝福的美好言辞,诸如“过年赠汝压腰钱(潮语谐音长),家业发达儿孙贤”之类的吉祥话。夜幕降临之时,这份满载爱意的礼物会被放置在孩子们的枕边,陪伴他们度过一个充满喜悦与和谐的除夕夜,一同迎接新春的曙光。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父母还会在孩子入睡之前,悄悄地将一张大额钞票藏于他们的衣服之中,待孩子们醒来后再将钞票收回。这一习俗,寄托着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
增添乐趣寄希望
儿童们以纯真无邪的模样和承载未来希望的美好形象,为潮汕人欢庆春节增添了许多乐趣和新意,让人们在对当下生活的品味中感到心满意足,同时满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
在当下这个生活节奏很快的时代,平时人们往往难得有机会聚在一起。而在农历正月的初一、初二,潮汕地区的习俗是携儿带女走访亲友,孩子们那一句句清脆悦耳的吉祥话,犹如灵动的音符,极大地丰富了节日的喜庆氛围。老人们目睹孩子们日渐茁壮,伶俐可爱,心中满是欣慰。
亲朋好友之间,孩子们的成长点滴总是成为热议的话题。当几个孩子聚在一起嬉戏时,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吸引着大人们的目光,哪怕是一个细微的举动,也足以逗得在场所有人开怀大笑。大人们还乐于让初入校门的孩子展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才艺,有的孩子羞涩腼腆,不愿展示,这时总会有大人上前逗趣,引得众人笑声不断;而有的孩子则勇敢大方地翩翩起舞,放声歌唱,当他们尽情欢舞,纵情高歌时,一旁的大人们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其乐融融。
纵观潮汕地区的春节文化,儿童不仅仅是欢庆场合中的点缀,还扮演着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的关键角色。他们投身于潮汕春节的各类活动中,不仅为自己的假期增添了色彩,更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对家庭和亲情的认知,提高了人际交往等能力。同时,这些活动也让儿童们亲身体验到潮汕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使他们在欢声笑语中自然而然地成为潮汕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