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淑彦
外地友人一行近十人光临揭阳“拜访象贤书房”。有四十年交情的旧雨,有初次见面的新朋;有年近八旬鹤发长者,有未到而立的激情青年,有穿高跟的红裙;有作家、画家和小老板。握手介绍,有人问我“贵庚若干”?我借宋代詹义的诗回答:“佳人问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
租一辆中巴,我则当无证导游。第一日先游老市区。首先到孔庙拜谒孔夫子。我在孔庙工作二十年,对孔庙的一草一木都熟悉。从南宋绍兴揭阳重置县时创建孔庙,到历代多次修缮,到清末重建扩大规模,形成这座高台基宫殿式中轴线建筑群,我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大成殿内对“百世师表”毕恭毕敬行礼如仪。参观那大柱上四条很有特色的木雕盘龙,曾拆下来送到北京参加展出,获得一片赞赏。这是揭阳顶尖的木雕作品。带着儒家的余香拟到城隍庙,途经秋园学苑顺便参观。主人姚秋园是民国文人,当时揭阳有“岭南晚清四大诗人”之一曾习经(字刚父),和“清末四公子”之一丁叔雅,两人都是闻名全国的诗人。而姚秋园则以擅写文章闻名。1940年姚秋园七十岁生日时,中山大学詹安泰教授以长诗庆贺,其中说:“榕中夙以文士著,近尤杰出曾与丁。叔雅高才惊海内,刚父诗笔标凄清。并时古文公第一,沉浸茖郁餐华英。”姚是康有为、林琴南的学生,文章师承桐城派。著有《姚氏学苑丛书》等。学苑尚存主人手书几块匾额,“藏山石匾分明在,书屋遗踪尚有轩。” 但学苑正在修建也就匆匆而过。毗邻即建于明代的城隍庙,力学结构极为科学,为本土建筑翘楚。长年香火缭绕,庙内的楹联颇多,在在透露世俗的人情和信念,以及弘扬正义,歌颂廉政公正,多数令人深思自律。庙后的夫人厅是一大特色,夫人是揭阳人,贤淑美貌而佑民,“盛德长留万庶中”,很受民众敬重。城隍庙和孔庙一样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了儒与道,应看看释。揭阳古八景之一“双峰晚钟”的双峰寺,与潮阳灵山寺、潮州开元寺并称“潮汕三大名刹”。寺内有不少善男信女在喃喃祈愿。“双修戒定,一念慈悲承般若;峰高林密,声传钟罄趣皈依。”这副冠首联很有味道。我特别介绍寺内虎字、寿字两块石碑,字大逾一米。虎字是清忠武公张国梁书,邑举人郭春华跋,龙威虎振,如见英风。寿字是唐陈抟老祖书,也有邑举人郭光跋,说寿字龙蹯戛柱,鲤跃龙门,仙笔也。两碑留下了历史的苍莽记忆,诉说着过去的一撇一捺。“寿长人乐,老祖仙笔;虎啸龙吟,忠武英风。”
路过木石结构的二层楼百兰山馆,我们停下来鞠躬。这里是洋务大臣丁日昌的藏书处,当年藏书名振大江南北,与朱学勤、袁芳瑛并称“咸丰三大藏书家”,曾是中国文化的歇脚点。从《百兰山馆藏书目录》《持静斋书目》可知珍藏古籍的数量和质量,飘荡着不少藏书的旧闻逸事,至今仍散发着书香墨韵。
薄暮中漫步在揭阳新建的标志性建筑揭阳楼。仿汉代三层楼台雄踞于广场之中,前檐飞覆,斗拱序叠,壮观朴实,在斜阳中勾出汉赋的磅礴气势。两座仿汉阙分立两旁,为揭阳楼增加几分大风歌的韵律。楼前重五十多吨的青铜方鼎,庄严厚重,给人安乐兴盛之感。广阔的广场,有“揭阳新八景”文化墙,九根代表日月星、风火水、精气神“九宝”的文化石柱,刻在莲花道上的揭阳历史,为人们游玩揭阳增添几分吟咏啸傲。客人流连忘返,忙于品味,忙于拍照。
“闲话古榕城,客来茶当酒”。晚饭后,客人要看象贤书房的“象和书”。我以最有潮汕特色的工夫茶接待。“此间喝茶讲工夫,大把茶叶塞满壶”,客人说杯小茶浓,不敢细品,一二杯后即要求换大壶茶。闲谈间,友人问起揭阳历史,我以一联答之:
孔子庙前宋代草;揭阳楼上汉时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