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切鸡皮脆肉嫩,被誉为“粤菜第一鸡”,这道菜体现了粤菜“鸡有鸡味”的烹饪哲学,2018年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的由来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濡鸡”,《礼记》中“濡鸡有彝醢”的记载,被视为其雏形。魏晋南北朝时,《齐民要术》详细记录了“炙鸡”技法,已暗含白煮留鲜的烹饪理念。
真正让白切鸡声名远扬的,是明清时期的宫廷御膳,当时御厨将江南土鸡用“白水煮”技法烹制,因其保留鸡肉本味而成为贡品。后来传入民间,在广东地区发扬光大,成为“无鸡不成宴”的餐桌主角。
白切鸡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珍品,鸡肉中富含的维生素B族(如维生素B6、烟酸)可促进新陈代谢,锌、硒等矿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医认为其性温味甘,具有补气血、益五脏的功效,适合病后康复、产后体虚者食补,是兼具美味与养生的理想食材。
制作时,优选180天左右的广东清远鸡或三黄鸡,要求羽毛金黄、脚细皮嫩,这样的鸡肉质紧实、鲜味充足。鸡宰杀后去内脏,用温水洗净腹腔残留血水,沥干水分后在鸡皮表面涂抹少许食盐,静置10分钟入味。锅中加水煮沸,放入姜片、葱段、料酒,手提鸡头将整鸡浸入沸水30秒后提起,重复3次让鸡皮收紧。然后关火,将鸡完全浸入热水中,加盖焖煮25 ~ 30分钟(根据鸡大小调整),期间保持水温在90℃左右,避免沸腾破坏肉质。煮好的鸡立即投入冰水浸泡10分钟,让鸡皮瞬间收缩,形成“皮脆肉嫩”的关键口感,同时锁住肉汁。
经典蘸料用姜蓉、蒜末、盐、糖、花生油调制,姜的辛辣激发鲜味,油香包裹鸡肉,形成味觉层次。
刚出锅的白切鸡表皮金黄油亮,薄如蝉翼的鸡皮裹着半透明的胶质,轻咬即破时溢出清亮肉汁。鸡肉入口先是柔韧的嚼劲,随即在齿间化出清甜,肌理间的汁水带着淡淡肉香在舌尖蔓延。蘸上姜蓉酱后,辛辣与油香瞬间激活味蕾,却丝毫未掩盖鸡肉的本味,反而让鲜甜更显突出。骨缝间的骨髓吸吮时满是胶质的绵密,连鸡胸肉都因恰当的火候而保持细嫩,堪称“淡中见真味”的烹饪典范。
白切鸡摆盘简洁大方,滋味普适性强,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宴席待客,都能以本真之味赢得食客青睐。
从宫廷御厨的铜锅到市井食肆的瓦煲,白切鸡始终以最朴素的烹饪技法诠释着“食不厌精”的真谛。
阿 铭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