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杰夫
随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推进,信息科技课程愈发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涵盖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多个方面。然而,小学与初中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上存在断层,导致学生升入初中后常出现兴趣下降、能力脱节等问题。因此,实现小初信息技术教育的平稳过渡成为重要课题。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以其协作性、实践性,为这一过渡提供了有效路径。
一、小初信息技术教学衔接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目标断层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侧重于基础操作技能,如打字、绘图等,强调趣味性;而初中则引入算法思维、数据处理等进阶内容,要求学生具备逻辑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目标的跳跃式衔接让学生难以适应,常感力不从心。
(二)学习方式转变困难
小学课堂多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模式,学生依赖性较强;而初中强调自主探究与项目式学习,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变,使得部分学生出现“不会学”“不敢问”的现象,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三)学生个体差异明显
由于小学阶段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不均衡,学生进入初中后,技术水平呈现明显的参差不齐。这种个体差异给统一教学带来挑战,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教学效果分化明显。
二、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优势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融合建构主义与社会互动理论,强调在协作中建构知识,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促进知识整合:学生在合作中分享学习经验,弥补个体知识与技能短板,助力实现从“操作技能”到“思维能力” 的过渡。
提升学习动机:真实的探究任务与同伴间的互助协作,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有效降低学习焦虑,显著提高学习兴趣。
发展高阶思维:探究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培养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合作探究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协作环境
教师结合学生的技术水平、性格特点进行科学分组,采用“异质分组”策略,确保每组整体能力均衡。同时推行“小导师制”,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技术顾问”,帮助后进生融入团队。
(二)设计阶梯式任务
针对衔接期学生的能力特点,设计由浅入深的探究任务。以“数字作品创作”主题为例,可设置三个阶段任务:第一阶段聚焦小学技能复习,如制作个人电子名片;第二阶段侧重技能整合,通过设计班级宣传海报,强化排版与素材处理能力;第三阶段引入计算思维,引导学生用简易编程实现作品动态效果。任务环环相扣,助力学生实现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强化过程指导
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提供任务清单或流程图模板、组织阶段性分享会等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多元评价
采用“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既关注作品完成度,也重视学生在合作中的参与度、方案创新性及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设立“最佳协作奖”“创意之星”等激励奖项,从多个维度肯定学生进步,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在我校七年级实施合作探究模式一学期后,取得显著成效:课堂参与率提升至92%,学生数字作品质量明显提高,85% 的学生反馈“更愿意主动尝试软件新功能”。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适应期缩短,课堂学习氛围更趋积极。
但实践中也暴露一些问题,如部分小组存在分工不均、任务推进过程中时间把控难度较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任务设计,在任务初始阶段明确小组内部分工;同时加强课堂时间管理指导,借助在线协作工具提升小组协作效率,确保合作探究模式持续发挥实效。
小学至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顺利过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以其独特优势,为破解小初衔接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案。教师需立足学生认知规律,不断创新教学设计,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沃土。通过科学构建协作环境、设计阶梯式任务、强化过程指导与思维引导、实施多元评价等措施,切实促进学生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最终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平稳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