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卓彬
实践证明,“帮扶结对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这种策略通过优生带动学困生,性格互补,相互影响,不仅能够提升学业成绩,还能增强团队凝聚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那么,初中班主任应如何科学引导、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帮扶结对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呢?本文将从理念树立、科学分组、机制建设、过程管理与评价激励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树立“互助共进”的教育理念
帮扶结对不是简单的“优生帮差生”,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班主任首先要向全班学生传递“人人皆可为师,人人皆需帮助”的理念,从而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和优生的优越感。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主题班会、励志故事分享、小组讨论等形式,使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是能力的体现,接受帮助是成长的智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结对”是基于尊重与合作的伙伴关系。只有在平等、信任的氛围中,帮扶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二、科学分组,实现优势互补
分组是帮扶结对成功的关键。班主任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性格特点、人际关系、兴趣特长等,进行合理搭配。一般可遵循以下原则:⒈学业互补:将成绩优秀、学习方法得当的学生与学习基础薄弱但态度端正的学生结对,形成“以优带弱”的学习伙伴。
⒉性格互补:将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与外向开朗、乐于沟通的学生搭配,促进情感交流。
⒊兴趣相近:在学科兴趣或课外爱好上相近的学生结对,更容易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动力。
⒋座位就近:尽量安排结对伙伴座位相邻,便于课间交流、作业互查、问题讨论,提高帮扶效果。
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进步情况对分组做适当的调整,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成为“小老师”,也避免结对关系僵化。
三、建立规范的帮扶机制
帮扶结对不能流于形式,必须建立可操作的运行机制。班主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⒈明确职责:制定《帮扶结对责任卡》,明确“小老师”的职责是答疑解惑、督促作业、分享方法;“学习伙伴”的任务是主动请教、认真听讲、及时反馈。
⒉设定目标:每对伙伴共同制定短期学习目标(如“一周内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目标要具体、可衡量。
⒊固定时间:利用自习课、课后服务时间或每周固定“帮扶日”,组织结对活动,如“一对一辅导”“错题共纠”“知识点互测”等。
⒋记录过程:建立《帮扶记录本》,由双方共同填写帮扶内容、收获与问题,班主任定期检查,及时指导。
四、加强过程管理与指导
学生帮扶结对学习,班主任不能“一结了之”,而应全程参与、动态跟踪。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⒈定期座谈:每月召开一次帮扶小组座谈会,听取学生反馈意见,了解结对进展情况,分享他们的快乐,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⒉个别辅导:对帮扶效果不明显的小组,班主任要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及时跟进。
⒊心理支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变化,避免因长期被“帮助”而产生依赖或自卑,鼓励他们树立信心,逐步实现自主学习。
五、建立多元评价与激励机制
科学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班主任应建立过程性与结论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⒈小组捆绑评价:将结对伙伴的学习进步、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纳入小组考核,达到“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效果。
⒉设立“帮扶之星”“进步之星”等荣誉称号,定期表彰在帮扶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小组。
⒊成果展示:通过黑板报、多媒体、学习园地等平台,展示优秀帮扶案例、学习心得和进步成果,营造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
⒋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以表扬信、奖状、班级荣誉为主,辅以小文具等纪念品,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总之,初中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通过科学引导、精心组织帮扶结对学习,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更能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勇于担当的优良品质。在“双减”背景下,帮扶结对必将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引擎,让每一个孩子在互助中成长,在共进中闪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