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锐磊
法治宣传作为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在现代社会的运行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地方的法治宣传停留在“贴标语”“发手册”阶段,缺乏互动性和针对性,导致普法效果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传统的“填鸭式”普法效果有限,应借助新媒体和科技手段提升普法工作对群众的吸引力。年轻人喜欢互联网,普法工作可以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用情景剧、动画等形式讲解法律案例;线上普法,要用好微信软件及短视频软件,做好视频、漫画的宣传,真正做到普法与群众零距离;青少年的模仿性比较强,可以采用“模拟法庭”的方式,在学校、社区组织模拟庭审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法律程序。
普法要“接地气”,就得做到“群众在哪,普法到哪”。在乡村,建议普法工作要多讲涉及土地承包、彩礼纠纷、老人赡养、农药种子买卖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在城市,普法工作进入社区,面对群众,建议多宣传关于物业纠纷、劳动合同、网贷诈骗、学区房政策的法律法规。聚焦“急难愁盼”,利用群众身边人、身边事来普法,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普法工作“看人下菜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与传播,能够让群众明白法律是解决“家门口”问题的实用工具。
从“普法”到“知法”,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法治精神的培育。普法工作通过广播、新媒体等渠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可以让法律更贴近生活、更易于运用,这样的“接地气”往往才能“聚人气”,让法治宣传从“文件字里行间”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让“全民知法守法”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