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星星 李思敏 通讯员 钟燕钗
阶段来,榕城区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社会治理的相关部署要求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该区不断创新完善群众参与机制,着力构建一系列常态化、规范化的参与平台与载体,推动共建共治共享走向深入、行稳致远,形成了独具榕城特色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吸引超过4万多名群众投身城乡风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成功捐建项目75个,捐资捐物总额高达5亿元,彰显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澎湃动能,为“百千万工程”五年显著变化攻坚战注入坚实基层力量。
搭台聚能:让群众“想参与、能参与”
榕城区把“共建”突破口放在搭建便民参与平台上,通过公益理事会、教育基金会、基层网格等载体,将分散的社会力量拧成一股绳,凝聚起共治合力。
新兴街道下义社区的公益理事会,已成为该社区治理的重要推力。今年,在下义社区公益理事会的发动和组织下,社区企业家及居民积极响应,共筹资700万元用于村道改造、农房外立面翻新、景观亮化等村貌提升工程建设,让社区面貌焕发新颜。据了解,目前,全区已注册登记公益理事会15个,广泛联结企业家、热心群众等力量,聚焦社区安全、助困养老、环境优化等民生领域精准发力,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资金难、组织散”的问题。
教育领域的共建实践同样成效显著。玉浦村发起“共建新校园”募捐活动,由村党委书记黄少珍带头,企业家鼎力支持,村民积极参与,仅一月内募集800万元启动玉浦小学改建。该项目预计总投资2900万元,建成后将新增学位1000个,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教育是根本,能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义不容辞。”参与捐款的企业家代表道出了众多参与者的心声。目前,全区已登记成立教育基金会12个,为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事业搭建起稳固桥梁,有力推动学校基础设施升级和奖教奖学工作开展。
基层网格则激活了全域更广泛的参与力量。榕城区创新网格化组织体系,组建起涵盖群团组织、党员干部家属、普通群众的兼职网格员队伍,同时,创新性吸纳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担任“移动探头”。他们通过“随手拍、随时报”积极参与“微网格”治理,及时反馈环境整治、设施维护、安全隐患等问题,使基层治理的“末梢”变为服务群众的“前哨”。
协同共治:让治理“提效能、见实效”
通过构建“政府引领、专业支撑、群众参与”的共治机制,榕城区在风貌提升、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中释放出强大治理效能。
国道G206线风貌带整治中,丰溪村村民洪美池主动拆除了自家在枫口大桥头搭建30年的铁皮屋。“一开始确实不舍得,但想到这能为大家带来更好的环境,更美的城市,值得!”洪美池的实际行动为关键节点提升扫清了障碍。在风貌带整治提升中,该区创新建立“政府引领、央企助力、群众参与”三方协同机制,央企提供专业技术与资源支持,群众主动配合拆除障碍物、参与后期维护,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在古城片区“两清一灭”专项行动中,老党员、退休职工等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与干部职工、民兵及专业力量并肩作战。一位参与行动的老党员表示:“退休了还能为社区出份力,发挥点余热,心里踏实。”两周内,该行动完成514间老厝深度清理,清理积水4612处,清运垃圾杂物千余吨,彰显了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
此外,榕城区还将每周五定为“文明创建主题日”,建立“干部带头、群众响应”的环境整治常态化机制。各级干部率先垂范,带动居民、商户、志愿者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截至目前累计超2万人次投身常态化环境整治,让“临时攻坚”转化为“持久守护”。
正向激励:让参与“有奔头、有劲头”
为激发群众持续参与的内生动力,榕城区构建“积分激励+村规引导+评比表彰”立体化激励体系,将参与奉献转化为可量化、可感知的价值认同。
“绿美积分超市”兑出新风尚。群众通过参与植树造林、房前屋后美化、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赚取积分,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目前全区已建成17个“绿美积分超市”,开展兑换活动近118场,吸引近2000人次参与,兑换绿植(生活物品)537件。“攒积分不光能兑换东西,更是一份荣誉。”正在兑换物资的居民黄阿姨笑着说。
村规民约约出自觉行动。各村居将环境整治、公益参与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使保护人居环境化为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自觉共识。如仙桥街道西岐村将“门前三包”责任制、垃圾分类、公益参与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村干部带头践行,村民互相监督。自实施以来,该村环境卫生保持率提升至95%以上。
评比表彰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在“美丽庭院”创建中,建立完善评比奖励体系,通过定期颁奖、分级表彰、媒体宣传等方式,扩大示范效应。目前全区共创“美丽庭院”819户,其中省级10户、市级36户、区级53户,形成了良好的带动效应。
自主创新:让治理“有温度、有活力”
榕城区积极鼓励群众结合自身能力和特长,自主发起和参与微改造、微更新项目,使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基层土壤中生根发芽,生动诠释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层实践。
主动投工投劳改善家园。在农村道路硬底化提升过程中,山东围村民紧抓央企捐赠混凝土的有利契机,积极投工投劳参与辖区军民路的改造提升,有的主动拆除家门口的棚舍、藩篱和花圃等附属建筑,无偿为道路施工“让路”;有的拿上家中的铁锹、锄头等工具,加入到下水道开挖、路基平整、路肩修缮等施工环节中,齐心协力改变20多年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困境。
主动出资出力点缀公共空间。钱前村村民郑城喜看到厦深高铁榕江特大桥雷达检测站前一块400多平方米的空地长期荒废、堆放杂物,便主动出资进行改造,不仅清理垃圾,还种植花卉果树,并配套建设卫生间、灯光和石椅等设施,将荒地打造成一个功能齐全的“口袋公园”,为村民的日常生活增添新的休闲去处。
主动扮靓家园实现全域美。榕城区鼓励群众利用闲置地块、房前屋后空间,因地制宜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例如,军民村村民用废旧轮胎、陶罐等材料装饰废弃地,打造出独具乡土特色的小公园。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区共打造“四小园”742个,推动乡村治理从“局部美”向“全域美”深化转变。
榕城区始终将群众参与作为核心驱动力,持续深耕基层治理创新。无论是公益募捐、投工投劳中的主动奉献,还是环境整治、设施建设中的精准发力,都生动诠释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并将其转化为群众可知可感、可及可得的治理实效,为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了榕城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