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龙
在榕城区,一场静悄悄的治理革命正在上演。从公益理事会的筹款热潮到“绿美积分超市”的兑换盛况,从玉浦小学的改建到“口袋公园”的诞生,榕城区以群众参与为核心的治理模式,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下义社区公益理事会的故事颇具代表性。当企业家和居民们自筹700万元改造村貌时,他们完成的不仅是基础设施升级,更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到“群众主导”的范式转换。这种转变在玉浦小学改建中同样显著:村党委书记带头、企业家响应、村民参与,一个月内募集800万元启动资金。这些事例证明,当群众真正成为治理主体时,蕴藏在民间的创造力和责任感就会被充分激发。
榕城区的创新之处在于激活治理潜能,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参与机制:由15个公益理事会和12个教育基金会搭建的平台,解决了“组织散”的问题;由外卖骑手担任“移动探头”,实现“随手拍、随时报”的微网格治理,实现了技术赋能;以“绿美积分超市”将志愿服务转化为可感知的价值回报激励了相容。这种创新使参与从“道德要求”转变为“理性选择”。
在国道G206线整治中,政府、央企、群众三方协同机制创造了“榕城速度”;“两清一灭”专项行动中,老党员与专业部队的配合展现了“榕城精度”;“文明创建主题日”则通过2万人次参与实现了“榕城温度”。这些实践表明,群众参与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治理效能的质变。
榕城区的实践启示我们:基层治理的密码不在于技术多么先进,而在于能否真正让群众成为主角;不在于投入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否激发内生动力。当4万群众、5亿元捐资、75个项目这些数字转化为可知可感的治理实效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城区的蜕变,更是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治理道路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