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絮华
项目化学习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科逻辑淡化、知识碎片化整合及评价片面化等问题,进而妨碍小学生数学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如何在真实情境中实现数学学科本体性内涵的建构,同时达成跨学科素养的深度融合?这既是项目化学习追求的目标,也是当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以数学大概念为锚点,建构跨学科整合框架
以数学大概念为核心构建跨学科整合框架,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数学大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与广泛迁移性,既能贯通数学内部知识体系,又能支撑复杂问题的跨学科解决路径。例如,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数学好玩”单元中的“数学建模”思想为统领,设计“校园节水行动”项目学习任务:让学生按一定比例绘制校园平面图,围绕“用水数据调查—节水方案建模—节水装置设计”三阶段,分别融合美术设计、条形统计图应用、分数运算及科学中的杠杆原理等知识,实现美学、数学与科学等学科的有机整合。这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数学建模”核心思想的理解,还能促进其工程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再如,在“对称轴”概念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设计对称风筝”项目:学生需运用轴对称知识绘制风筝设计图,结合科学课所学了解风力与平衡的关系,并通过劳技课完成风筝的制作与试飞。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对称图形的性质,还理解了对称结构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效贯通数学、科学、艺术与劳动等多学科知识。
二、依托教材生长点,开发梯度化项目情境
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化教学应依托教材生长点,挖掘学科关联要素,搭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梯度化项目情境与阶梯式任务链,逐步实现数学概念的生成与跨学科思维的培养,既确保数学逻辑的连贯性,又融合科学、美育等学科要素,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综合解决能力。例如,在六年级“数据处理”单元中,围绕“扇形统计图”开发“校园午餐营养优化师”项目:引导学生收集并分析菜品数据,结合科学中“营养与健康”的知识建模计算热量需求,借助美育设计营养手册,构建“数学认知进阶—跨学科能力拓展”的双螺旋教学结构。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据建模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与审美表达力,避免了跨学科教学的随意性与碎片化,保障了数学学科的核心地位。
三、嵌入表现性量规,实施思维可视化评价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应构建立体化评价体系:从数学思维品质、实践应用能力和跨学科创新素养三维度出发,形成基础性、发展性、拓展性三级评价框架,与小学数学关键能力及核心素养相对应。通过表现性量规明确各阶段评价指标,并借助过程性评价工具记录学生的思维轨迹,实现从知识掌握到思维展现的全过程评估。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好玩——绘制校园平面图”项目中,基础层关注“比例尺应用”与“图形测量准确性”;发展层评估“测量工具运用”与“数据误差分析”;拓展层则衡量“空间规划合理性”及“数学建模能力”。借助思维导图与项目日志,完整记录“实地测量—比例换算—图纸绘制”的全过程,尤其在校园绿地测量环节,通过比较估计值、实测值并开展误差分析,精准评估学生“量感”的发展水平。再以“校园超市经营管理”项目为例,评价设计中,基础层考察“人民币计算准确性”与“账目记录规范性”;发展层评估“商品定价策略合理性”与“促销方案设计能力”;拓展层则关注“利润最大化模型构建”与“经营风险预测能力”。通过经营日志、财务报表、顾客满意度调查等多维度证据,全面呈现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经济思维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状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构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化教学模式,在数学大概念统摄下完成知识融合,在教材生长点支撑下进阶开展实践,在表现性量规引导下实施思维可视化评价,既能实现学科逻辑与跨学科实践的双向统一,又能通过真问题解决使数学思维具象化,达成多学科素养协同发展的要求,是适切于小学数学教学深耕学科内涵、拓展辐射范围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