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薄暮,江风。雾气如纱,轻笼峡江。远山如黛,流水潺潺,吊脚楼依山而建,草木凝霜,清冽的空气里,江水的寒凉与炭火的暖香交织,暗涌着千年未散的烟火气息。
坐在临江的食肆里,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幅远古画面,鼻尖似已萦绕着那股焦香——是炭火的暖香,是鱼肉的鲜香,或许,还有时光沉淀的醇厚。这香味穿越两千多年,从巫峡先民的篝火旁,一直飘到如今的餐桌之上。
巫山,长江三峡的巫峡段穿境而过,溪河纵横,水产丰饶。两千多年前,峡江两岸的先民们循着水流迁徙而来,在这里搭建居所,捕捞鱼虾,刀耕火种。2000年,在巫山麦沱古墓群出土的东汉制鱼庖厨俑,被认为是巫山烤鱼的“鼻祖”。这尊巫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俑人身着古服,膝间置短案,左手按鱼头、右手执刀正处理鱼身,身旁似有炭火虚影。烤鱼这道质朴美食,便是先民们在漫长岁月中,用烟火与匠心凝结的温柔约定。
我仿佛看见,暮色初临之时,先民们捧着刚捕捞的鲜鱼,踏着青石板走向河湾。石片利落剖净鱼身,刮去鱼鳞,去除内脏,再用柔韧的青藤穿起,架在燃得正旺的篝火旁。没有复杂的调料,只随手摘几片干香叶垫在鱼下,任由炭火的高温一点点炙烤。鱼皮渐渐收缩、焦脆,析出的油脂滴在炭火上,腾起阵阵青烟,焦香混着鱼肉的鲜甜,在峡江的寒雾里弥漫开来。孩子们围着篝火追逐嬉闹,大人们不时翻动鱼身,目光里满是对食物最本真的期待。
时光流转,巫峡的山依旧青,水依旧绿,烤鱼的技艺却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精湛。2019年,巫山烤鱼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那份“全程不加汤”的坚守,成了穿越千年的密码。
此刻,非遗传承人就在不远处的炭火旁忙碌。他从盆中拎起一条巫峡鲜鱼,挥刀剖肚、去鳃刮鳞,动作干脆利落;继而斜刀改花,刀刃起落间不损一丝肌理;接着舀起盐、姜、蒜与秘制香料,掌心揉搓拌匀,细细涂抹在鱼身内外,再淋少许清水调和入味,静置腌制片刻,让鲜香深深渗进鱼肉肌理。腌好的鱼随即架上炭火铁架,传承人反复翻转、轻压,待鱼皮泛出焦黄油光,鱼肉边缘微微卷曲,便迅速取下盛入烧热的烤盘。此时灶上的炒料早已香气四溢,鲜泡的红泡椒、豆瓣、花椒与葱姜蒜一同翻炒出红油,趁热舀在烤鱼身上,铺满鱼身的每一处缝隙,便可端上桌。
烤盘下炭火继续燃烧,烤鱼咕嘟咕嘟冒着泡,炒料的鲜辣与炭火的焦香充分交融,渗入鱼肉深处。五分钟后,食客就可以开动了。焦黑发亮的鱼皮泛着油光,轻轻一撕便脆裂开来,内里的鱼肉如蒜瓣般雪白莹润,肌理间还锁着饱满的汁水。我夹起一块带着泡椒的鱼肉,焦脆的鱼皮先在舌尖炸开烟火气,紧接着,嫩滑的鱼肉裹挟着鲜辣汤汁入口,泡椒的鲜辣不燥不烈,与鱼肉的鲜甜撞个满怀,舌尖先是微麻,再是绵长的鲜香,驱散了初冬的寒凉。 张君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