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芬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凝聚的精神文化结晶,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揭阳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其中包括揭阳学宫(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普宁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等重要的革命遗址,其蕴含的精神内核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要求高度契合。本文探讨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价值、路径与保障策略,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堂的价值内核
(一)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本土认同
地方红色文化以地域为纽带,具有具象化、贴近性的特点。比如,潮汕地区“革命母亲李梨英”守护红军伤员的故事,比远隔千里的历史事件更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让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延伸至对国家的认同,深化“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连”的认知。
(二)丰富教学内容,化解抽象难题
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多聚焦全国性红色事件,地方资源缺位。在“生命的意义”教学中,融入马士纯烈士两次被捕但始终坚贞不屈的事迹,可将“生命价值”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历史场景;以大南山革命根据地“军民共垦荒地”的史实讲解“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让教学内容更具感染力。
(三)深化实践体验,提升道德自觉
红色文化的融入重在实践感知。组织学生为揭阳学宫周恩来活动旧址设计解说词、到马士纯烈士墓开展祭扫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实地体验中,能将“爱国”“奉献”等道德规范内化为行动自觉,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揭阳红色文化融入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精准对接教材,实现内容融合
立足教材知识点寻找红色文化契合点,形成“一课一素材”的教学模式。在七年级“少年有梦”章节,引入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结合其在揭阳开展革命活动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梦想的意义;在八年级“国家利益至上”教学中,以汾水战役中起义军为掩护群众转移而牺牲的史实,探讨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统一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活力
采用情境教学法,还原大南山红军与群众“军民共守根据地”的场景(如农民为红军当向导、筹集物资),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集体力量;运用问题探究法,围绕“如何用短视频传播揭阳红色文化”设计任务,结合“网络生活新空间”知识点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借助多媒体融合法,播放《大南山烽火》纪录片、展示大南山革命斗争历史展览馆的文物(如红军枪盒、苏维埃政府印章)和3D全景图,打破课堂时空限制。
(三)拓展教学空间,构建校内外联动
校内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让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生活;校外可到普宁大南山革命斗争陈列馆、汾水战役烈士陵园开展红色研学,组织学生采访老党员、记录红色故事,在真实场景中深化道德认知。
三、 保障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强化教师素养,夯实教学基础
邀请揭阳党史专家为教师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实地走访红色遗址,提升教师对本土红色文化的解读能力;搭建校际教研平台,共享红色教学设计案例,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
(二)开发校本资源,完善课程体系
结合课程标准,按年级开发校本课程:七年级聚焦“红色故事与品德养成”,八年级侧重“红色精神与社会担当”,九年级围绕“红色文化与国家发展”,同时建立包含红色故事、纪录片、学生实践作品的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三)构建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通过家长会引导家长带孩子参观红色遗址,形成家校共育氛围;联合地方文旅部门、纪念馆开展红色讲座,整合社会资源,让红色文化教育形成合力。
地方红色文化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鲜活素材,将其深度融入教学,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学实效的有效路径。唯有立足本土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凝聚育人合力,才能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青少年心灵,为培养时代新人筑牢精神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