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祝婕
以“文本间性”理论为依据的“文本互联”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单元教学法,它对开展语文单元教学有很好的启示。文学研究上,“互文性”一般指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称“文本间性”。它指的是不同文本之间相互参照、对话和影响的现象,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利斯蒂娃提出,认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文本之间可互相作为参照面,同时作为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个文本都可以是其他文本的补充与整合,也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阅读与写作是互相促进的两个部分,课文是单元写作最好的参照资源。故此在单元整体教学上阅读课和作文课可以进行文本互联,实现“读写一体”。
一、借助关键句,理解文段意思
为将阅读中掌握的写作手法更方便地运用到作文实践中,从而实现读写的有效“联结”,教材中每个单元都以相似的学习主题编排阅读内容、写作内容。教学时,我进行单元读写“联结”。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任务都是“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的练习”。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时,让学生先细读第五段,了解这段话主要写了“树林多、鸟蛋多、鸟粪多”3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再次细读,并试说出这个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发言,向其梳理:这段话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先后写了“树林多、鸟蛋多、鸟粪多”几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围绕第一句话“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话来说的,它是这段话的关键句,关键句一般指能够提示文章的主旨,或是能够集中体现段落意思的句子。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文段的意思,也掌握了借助关键句理解文段意思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说说描写的景物
然后,创设情境:假如你是西沙群岛的一只小鸟,请你发挥想象给大家描述一下“众鸟齐鸣的场面”。先让学生个人练说,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学生们通过交流后,开始了他们的描述:我眼前浮现出鸟儿们开“演唱会”的场面,只见,最左边的鸟儿们唱着低音,最右边的鸟儿们唱着中音,中间的鸟儿唱着高音。“叽叽喳喳”“叽叽喳喳”……鸟儿们的“歌声”曼妙动听,比歌唱家唱的还好。那歌声在空中打了个转儿,传进我的耳朵,我闭上眼睛,用心感受着这美妙的声音,这声音在我的心中盘旋着,挥着不去,我深深地陶醉在这歌声中,身子也不由自主地摆动。
三、迁移仿写,进行课堂小练笔
接着,指导学生按课后“小练笔”提供的4幅图:多彩的鱼、海底美丽的珊瑚、可爱的海龟、海上飞翔的海鸟,选择其中一幅图写一写。我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图,然后引导学生从“颜色、样子、神态、动作”等方面观察,说说图中的事物是什么样的,明确“可以写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如“……像……”“有的……有的……”句式,及“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段式,知道“怎么写”。有学生选第一幅图练笔如下:鱼儿在海底自由自在。它们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碰到同伴,就会嬉戏起来。有的鱼儿呈三角形,游起来像蝙蝠飞翔;有的鱼儿在日光的映衬下,活像披甲戴盔的勇士;有的鱼儿吐着小白泡,活像老爷爷在悠闲地抽着水烟……真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
四、创设情境,读写互联
最后创设情境,布置单元习作《这儿真美》任务:要求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自己身边的美景如:花园、果园、田野、小河……该话题和要求要与本单元课文联系紧密,写前要仔细观察,习作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和积累的素材,围绕一个意思写。
以上读写互联教学,先总结《富饶的西沙群岛》中仔细观察,生动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对如何写景“有法”;再创设任务情境让他们仿照文中写景的手法进行课堂小练笔,学以致用,从而在实践中“得法”,为后续迁移到单元大作文打下了基础。“从有法到得法”,读写有机“联结”高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