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旋
“素读”一词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一种定义,其特点在于不追求每个词句的真实含义与深入化理解,只注重将其内容反复诵读,铭记在心底。其主要方式为右脑训练与记忆力的训练。
一、素读的深刻含义
“素”字有质朴的、不加修饰的,以及原本的、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等意思,我认为在“素读”一词中“素”字的含义为初始的、本质的。即在阅读中不逐字逐句地理解每一个词句的意思,不带任何个人的喜好与感情,抛弃心中的所有杂念,质朴直白地面对阅读内容。
二、素读的优势所在
“素读”是一种追求文字最原始状态的阅读方法,它主张学生以诵读的方式和对话的方式理解文章的本质,是一种对文章最直白、最质朴的理解。素读对我们本民族优秀人才的培养有着深刻的影响。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苏洵对苏轼的教导十分严厉。正是因为他对苏轼的严格教导奠定了苏轼注定不平凡的一生。一天父亲外出,要他读完《春秋》,眼看父亲即将归家,可他因为贪玩还没有读完,他心中七上八下,好像鱼咬了鱼钩一样难受。古代文人墨客在年幼时大多所受到的教育方式皆为素读,这种不求甚解,只将其阅读内容烂熟于心的方法为他们之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正是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词汇量,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进而才可达到出口成章的效果。
现如今这种朴素的阅读方式,大多已被废止。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在课堂上把原本极富有韵律美感的古诗词逐字逐句的分割抽离,逐步肢解,细致讲解到每一个词,每一个词组,这种教学方式固然可以使学生领会到诗词中大概的含义,但是却忽略了其最质朴的美感。
“素读”是在学生们反复诵读中和日常感悟里潜移默化地将中国古典诗词中富含的多种优秀传统及爱国情操逐渐渗透到学生们的内心深处,对于培养学生们勤奋好学,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有着推动作用,为国学的发展助力,应该受到学生与老师的喜爱和推崇。
三、素读的具体实操
“素读”要求教师有超强的引导能力和传授能力,对于初次接触国学的小学生们而言,他们的本能便是尽可能地模仿老师,模仿老师的语调,模仿老师的节奏,模仿老师的音韵。因此,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不应该逐字逐句的念,而应该抑扬顿挫的读。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方式去读,慢慢地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及时纠正孩子们的发音问题与语速问题,让国学经典与孩子们的心灵形成共鸣,逐渐记忆深刻。这样的方式极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与老师积极互动,调动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积累了学生们的词汇。而小学阶段要求掌握的文言文较为简单,这样反复诵读几遍,一节课的时间大部分学生便可达到可以背诵的程度,省下了课后花精力背诵的时间,真正实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进步。这便达到了素读的最终目的,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美感,在反复的阅读中,学生自然而然的便可体会到诗词中最本质,最质朴的意思。
例如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本首诗内容较短,其意义较为明朗。老师在领读过程中,应注意诗中平仄关系,放慢语调,适当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先听老师朗读一遍,再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诵读,反复进行几轮的诵读后,学生的脑海中便会自然浮现出在青草茂盛、黄莺歌唱的春天,第岸上的杨柳沉醉在烟气缭绕之中。孩子们早早地放学归来,正一起借着东风放着纸鸢的情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诗中的放松与惬意。从而加深学生们的印象,达到素读的目的。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韵律之美的连接者,老师们必须要找到一条符合国学教学模式而又不违背现代教学方式的一条道路,而素读便是一种极其值得推崇的良好的文言文教学方式。素读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利用,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孩子们热爱国学,全身心地感受国学,为国学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