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贵梅
语文教育离不开美育,美育渗透着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中学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呢?当今语文教材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因此,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美的心态下求知,使语文阅读中的美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感受词句中的语言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在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在阅读文本中引导学生品味好词语,分析好句子。语言审美应成为语言阅读重要内容,在散文中,语言美体现得尤为突出。它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的文体,因此它具有广泛有效的审美教育功能。下面我们以《荷塘月色》为例来分析散文语言的美学价值。如:“月光如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每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并加以用“静静”修饰,极为形象贴切地状写出月光的特点——幽静而又富有动感,如一泻千里的瀑布般美丽壮观。文中众多的极具个性色彩、联想丰富、变幻多姿的语言,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同时,应反复揣摩和领悟,渐渐提高对文本语言的审美能力。
二、领悟想象中的意境美
文章的意境,是我们把握作品、理解文意的一个重点之一。意境美可以让学生领悟文章深层内涵,并由此获得自己的审美感受,理解情与景的有机结合。例如孙犁《荷花淀》,文章开头作者就诗情画意地展现出一幅秀美、清丽、情景交融的农村风景画。那“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那“银白世界”给夜色包着上明丽的色彩,那笼起的一层薄薄透明的雾,以及那“新鲜”的荷叶花香使我们从色彩、形态、气味等几个方面对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产生了深刻的审美感受。无论是小说家,散文家还是诗人,他们的创作都会努力讲究意境美,不论是动人心弦的景物还是栩栩如生的人物,我们只要合理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审美,便能让学生领悟文学殿堂中的精华。
三、体会朗读中的节奏美
朗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是必要的训练。汉语本身就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那么将会给人身心以美的享受。如史铁生《我与地坛》“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他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这一段文字初读似乎不合乎语法,不合乎逻辑,再细细地品尝,却从中能发现深义。一连三个“等待”的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似乎道出了古园与他的生命息息相通,感受到了他的痛苦,理解了他的情感,从而给了他的生命的启示,古园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而“它剥蚀了”“淡褪了”“坍圯了”“散落了”的排比运用,语句整齐,声韵极富节律的起伏变化与重复,产生了自然和谐的韵律美,并且在诵读中自然产生了暗淡的生命在历经磨难中新生的启示。
总之,我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不同的文体特点,营造审美气氛,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节奏美等特点,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塑造美的人生,美的心灵的课堂,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美的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