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巧娜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在进一步学习了相关方面的论述之后,我充分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注重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利用课外、校外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开展实践活动,提升能力、学会学习。我就自己所在农村学校的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践”浅谈拙见。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意义
初中语文的大单元教学现已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焦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课本中一单元一次的综合性学习只是“砖”,真正的“玉”要靠老师来“引”,老师应将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渗透于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二、把握学科的特点,践行学习之“综合”
综合性是语文科的特性。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因此,综合性学习理应在“综合”二字上做文章,明确“综合”的具体指向和覆盖的范围。
首先,实现语文学科内部的综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中指出: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时候,“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无疑给我们指明了“综合”的方向。可以这样理解,语文学科内部的所谓“综合”的侧重点应该是实践中各方面能力(听说读写,与人交际,搜集整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人合作等)的综合,应该是语文实际运用规律的综合。如,以农村的传统庙会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在庙会期间,深入了解庙会的起源、发展历程、有哪些传统习俗以及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学生可以采访庙会组织者、参与的村民,收集相关的传说故事、歌谣等。然后,组织学生编写关于庙会的手抄报、制作介绍庙会的短视频或者创作以庙会为背景的记叙文、诗歌等作品,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其次,还原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综合。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要面对现实生活,而学生本人也在尝试着生活和人生的体验。因此,学生就能直感生活是知识的源头,是智慧的沃土,是能力磨刀石。重视这方面的综合,可以使学生真正领悟“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舞台”的真谛;从而有效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正确态度。
第三,根植语文主体面向跨学科综合。“语文是百科全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其他学科实现综合势成必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当然,这方面的综合要突出语文主体地位,体现语文的本性,注重共通性,不能本末倒置,盲目综合。
三、唤醒学生实践热情是关键
综合性学习应全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因而,从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个性思维等方面考虑,变教师的激发为学生的自发,要让学生乐于参与。结合教材提供的学习主题,科学、合理地设计好综合性学习题目。其次要作好学生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再次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培养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
总之,在农村中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突出主题、目标全面、面向全体、形式多样,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整合乡土资源,可以有效改善现状,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这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开辟新路径,对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