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娜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个问题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就会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的需求,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并积极地探求未知的世界。
(一)巧提问题,激发思维。在语文课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问题通常是开放性的,要求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并且给予肯定和指导。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
(二)巧妙设疑,以疑激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巧设疑问,以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我设下了这样的疑问: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为什么把船连起排成“一字儿”?为什么要让军士擂鼓呐喊?这样就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在自主研读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让学生自己去研读课文,在研读中提出疑惑,发现问题,并将阅读与积极思考结合起来,力求自己找到解决疑惑和问题的办法,学生的质疑问难,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一位学生阅读课文后,提出“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盲姑娘的问话?”这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问题。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共同探求“没有回答”的原因。他们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贝多芬默认了;有的说贝多芬遇上了盲姑娘这个知音,他很激动,忘了回答;有的则说下文的“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就是回答。学生各种不同的见解,作为单一存在都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应该给予肯定。学生能够在阅读课文后,独立思考,善于发问,不人云亦云,敢想敢说,敢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一步。
三、在语言情境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还在于如何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教《跳水》一课时,很多学生对船长让孩子跳水这个方法有异议,认为应该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让孩子得救。我就让学生自己进行角色表演,学生们都很认真,也很投入。扮演水手的学生们想出许多的方法,有的说:“孩子,你别动,我去找几床厚厚的棉被垫在甲板上,让你跳下来。”站在横木上的孩子立即提出异议:“这样站,我的腿会发软,会摔在甲板上。”另一个“水手”接着喊:“孩子,慢慢蹲下,用手扶着横木,慢慢向后挪,挪到桅杆上再滑下来。”孩子说:“我真的很怕,蹲不下来,横木太窄了。”就在这样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情境之间发生了信息交流,思维的脉络疏通了,想象力张开腾飞的翅膀,学生对船长能够机智地解救孩子,就产生了敬佩之情。通过这样的语言情境教学,不仅使学生突破了文章的难点,明确了中心思想,而且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此外还可以在想象情境中培养想象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好奇心,蕴含着一定的想象力,但这种能力不一定能充分表现出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诱发,训练和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寓于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片沃土。
教师利用现代技术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设计教学活动,有效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减少因技术使用导致的注意力分散。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促进小学语文的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习效果,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