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亮
100 米跑是大家较为熟悉的项目,然而,要熟练掌握这一技术并非易事。虽说人人都能跑 100 米,但要跑得轻松、自然、省力且速度快,却并非简单之事。100 米跑的特点在于,人体在快速奔跑时生理负荷极大,供能方式以无氧代谢为主。因此,人体器官需在大量缺氧的条件下完成极限强度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需针对该项目的特点、各阶段的技术难点以及各阶段在整体中的比重,来组织教学活动。
一、简介完整技术动作的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优秀运动员(如苏炳添、谢震业等)的技术图片、录像、影片或比赛,让学生初步了解 100 米跑的技术要领。
二、行进间跑的教学手段
行进间跑的专门练习是依据跑的技术动作设计的动作分解练习,例如 “小步跑”“高抬腿跑”“直腿跑”“车轮跑”“后蹬跑”“单步跑” 等。这些练习对于学习和提升跑的技术至关重要。反复进行此类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基础技术,还能增强跑的专项能力。比如,在进行 “小步跑” 和 “高抬腿跑” 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鼓掌来控制学生的速度,这能刺激学生的神经,提升学生的兴奋性和节奏感,进而提高学生的步频,提升 100 米跑的速度。
三、 起跑技术与起跑后加速跑技术的教学手段
起跑的任务是对发令信号迅速做出反应,摆脱静止状态,并尽快达到最高跑速进入途中跑。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让学生以各种不同身体姿势听信号后迅速起跑的方式,如:身体呈站立姿势、下蹲姿势、坐地姿势、俯卧姿势等,听到口令或哨声后迅速起跑;背对跑进方向站立,听到口令或哨声后迅速向后转并起跑;在跑动过程中听到口令或哨声后迅速向后转跑等。通过这些练习,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提高学生学习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的兴趣。
四、途中跑技术的教学手段
由于途中跑的距离约占 100 米跑的 60% ~70%,所以途中跑技术应作为 100 米跑最为重要的技术阶段,在教学中所占比重应更大。目前,高中基本普及了塑胶跑道,因此蹲踞式起跑应作为技术教学的重点。首先,教师进行示范并讲解摆臂的技术要领,可采用镜面、背面、侧面方式带领学生进行三到四次原地摆臂技术练习(注意摆臂动作由慢到快)。随后,让学生自主进行摆臂动作技术练习,教师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同时可纠正学生不起腿的错误跑法。在学生掌握原地摆臂技术练习后,逐步过渡到行进间摆臂,以巩固动作技术,让正确的摆臂动作影响腿部动作。通过反复的摆臂练习,提升下肢动作的质量,使上下肢运动更加协调、合理。其次,利用反复中等速度的匀速跑练习,让学生体会并初步掌握途中跑技术。练习时,要求学生跑得轻松自然,步幅开阔,富有弹性,腿部动作、躯干姿势和摆臂动作基本正确。再者,加速跑是在学生学习中速跑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时,要求学生逐渐且均匀加速(在 30 米处达到较高速度),并将在中速跑中掌握的技术运用到逐渐加速的快跑中。除了继续采用中速跑、加速跑、行进间跑等练习外,还应采用跑的专门性练习,如 “小步跑”“高抬腿跑”“直腿跑”“车轮跑”“后蹬跑”“单步跑” 等。
五、终点跑技术的教学手段
终点跑的任务是尽力保持途中跑的高速度冲过终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距离终点线 10 ~15 米处,保持上体前倾的姿势,加强摆臂和后蹬,尽量减少跑速的下降。教师结合示范(或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讲解终点跑的意义、要求和撞线动作技术。利用录像以慢速放映,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在走和慢跑中,当离终点线 1 步时,要求学生做双臂后摆、上体前倾撞线动作。进行这个练习时,可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根终点带,让学生逐个练习。进行中速跑和快速跑 60~ 80 米,在终点前一步双臂后摆,上体急速前倾做撞线动作。开始时先进行个别练习,然后将速度基本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成组撞线练习。 |